1.關渡車站
  早期關渡仰賴水路交通,日治初期北淡鐵路通車、明治36年(1903)關渡設站以後,香客參拜、外縣市迎請媽祖便改搭火車,同時站外十分熱鬧,素有「小西門町」之稱。當火車過站之後,即刻進入關渡隧道;一出洞口迎來的是淡水河,以及觀音山的美景。


  • 2.關渡老街
      「關渡老街」即今大度路三段301巷,在民國50年代知行路尚未開闢之前,是通往關渡宮的唯一道路。每逢關渡媽祖出巡,居民會在門前擺設案桌、虔誠祭拜,並夾道恭迎聖駕的蒞臨。同時參與的陣頭眾多,鑼鼓喧天、熱鬧非凡的景象深植人心。


  • 3.關渡平原
      關渡平原自古是以務農、捕魚維生,每逢收成期間,農民全家出動割稻去。在一片金黃稻穗的田地,戴斗笠、打赤腳分工合作:有人手持鐮刀、彎腰割稻,有人腳踩脫榖機,有人則將稻穀集中起來,打包在麻袋之中。雖然農事辛苦、汗流浹背,但因滿滿的豐收,無不展現歡欣的喜悅。


  • 4.鴨母寮
      關渡位於淡水河出海口,形成淡水、鹹水交會的潮間帶,孕育出種類繁多的生態。於是農民在河邊養鴨,並以當地盛產的蝦、蟹和花蛤,以及收購來的雜魚餵食,由於營養豐富,母鴨生下紅仁鴨蛋,並製成鹹鴨蛋,更因蛋黃油酥香醇,遠近馳名而成為地方特產。


  • 5.渡船頭
      關渡宮緊臨中港河的渡船頭,同時又位於淡水河和基隆河的交會處,除了提供舟楫交通的便利之外,也因富饒魚產而得以捕撈,一年四季漁民們划著舢舨,前往淡水河口捕撈魚蝦。所以在關渡宮的廟埕,即可看到舢舨忙碌地進出,以及滿載而歸的盛況。


  • 6.關渡龍舟
      早期關渡是依靠捕魚及養鴨維生,熟悉划槳操舟的要領。民國49年臺北市中興橋通車,在關渡宮的號召與贊助之下,居民組隊參加首屆的龍舟競賽,即獲得冠軍殊榮。此後關渡龍舟隊每年參賽,並連得二十一年的中正盃總統獎,締造成績的輝煌,成為空前絕後的紀錄。


  • 7.關渡大橋
    從關渡到對岸的八里、五股,以前僅靠渡船往返。民國72年關渡大橋完工通車,不僅改善淡水河兩岸的交通,政府陸續增設河岸自行車道,建構藍色公路網絡,結合關渡優美的風景、豐富的生態,以及濃郁的宗教人文氣息,成為運動休閒、生態教育和心靈依歸的絕佳勝地。


  • 112 台北市北投區知行路360號 電話: 02-2858-1281 服務信箱: kuantu.eng@msa.hinet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