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渡宮在清代草創到日治時期,經過幾次的重新整修,當年所雕鑿的大型龍虎石堵、龍柱、石柱、石獅等石雕,仍然流傳至今,而被融入後世重修時的建材使用。一直到1950年代的重建,不僅確立了三川殿與正殿的格局,並於2003年的整修之後,確立目前石雕之位置與風貌。再者,1970年代乃至1980年代,始建古佛洞、財神洞、凌霄寶殿,並於2000年重修財神洞、凌霄寶殿,雕鑿諸多近現代的龍柱、石獅與壁堵。最後,於2008年完成媽祖靈應神蹟石雕牆,長達105公尺,從而造就關渡宮的古今石雕藝術,誠如上述表列。

  其次,上述的增修以及改建當中,不但留下不少歷代碑刻與石雕,包含廟宇石作的龍柱、花鳥柱、壁堵、石窗、石獅、欄板等,而且見證關渡宮的歷史沿革,誠如佐證廟誌的諸多石碑以及相關題記(附錄一),故而反映清代以來的廟宇裝修以及石雕藝術的演變。除此,通過石雕不朽的物質文化特性,以及浮雕畫像的敘述能力,一幅連接一幅的石刻壁畫,不但傳承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,而且娓娓道來媽祖靈驗的神聖事蹟,彷彿史詩石雕一般,從而莊嚴關渡宮的神聖場域,豐富信徒的精神世界。

  整體而言,關渡宮的石雕可謂形式完整、題材豐富、雕刻技法多元。其中,關於石雕的材質部分,但凡鋪設地面的早期壓艙石以及數點散見的泉州白石之外,關渡宮的清代石雕大多使用大屯山系的唭哩岸石與安山岩,直到1945年光復之後,則是多見八里出產的觀音山石。此後,1972年完工的山門石雕,乃是採用印度進口的紅寶石花崗石。至於1990年代之後的石雕,則是多為福建出產的青斗石,尤其是質地勻稱細緻的碼頭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