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所見的山川殿是民國46年所重建,由於民國40年代的重建工程,是關渡宮戰後首度進行的大型工程,因此當年的重建委員會特別地謹慎,除邀請建築師完整規劃之外,還禮聘已經揚名木作雕刻界的黃龜理來承作施工。同時為了擴大關渡宮內外的格局,除將原址再往前方遷移七公尺後重建,並且在殿宇形制上採用台灣特有的「五軒起」,因此殿內簷下擴增了更大的空間,也需求更多的木作雕刻作品來充實。由於當年三川殿的重建,仍然秉持著大木作的傳統木構造建築,相對於其他各殿在日後又逐步改建成RC形式來說,三川殿的文化資產價值更是彌足珍貴。

  在三川殿所見的木作雕刻之中,又以「員光」是關渡宮三川殿的重要特色之一,取材於中國歷代的歷史故事、民間傳說、神佛典故、通俗小說等,做為雕刻題材的典故與文本來源,匠師再根據這些故事的內容,轉化成為有如分鏡般的構圖稿,然後再根據木繪好的圖稿刻製完成。有關員光作品的分佈可以分為殿前與殿內:首先來看三川的殿前,正中央位置的是「五老觀太極」,往龍屏方向望過去分別是「喜鵲迎春」、「三王圖」和「鳳穿牡丹」;若往虎屏的方向望過去分別是「喜上眉梢」、「世上大吉」和「一路連科」。另外,位在殿前龍柱的步口,分別是龍屏「張翼德大鬧長板坡」與虎屏的「陸文龍大鬧朱仙鎮」。最後是三川殿的殿內中門龍柱,位於龍屏方位的是「黃魏爭功」、虎屏方位的是「比箭定親」。前述所舉的員光作品,絕大多是出自名師黃龜理之手。

  其他還有「雀替」、「豎材」、「花籃、吊筒」和「獅座」等,也各有不同的表現特色。關於「雀替」的木作雕刻,位在三川殿樑柱之間交角的雀替,出現許多題材豐富、雕工精采之作,有些是以人物為主的題材,例如「四聘-堯聘舜」和「楊香打虎」,也有的是以花鳥構成的吉祥題材,例如「舉世同歡」。

  至於位在檐下短柱、或是天花藻井栱柱上的「豎材」雕刻,大多是以高浮雕或半圓雕的形式為表現,其中最具特色者是在殿內的天花鑿井,在八卦漩渦造型之間的栱柱構件上,出現民間最熟悉的「八仙」人物,正好在這八卦鑿井中環繞一圈。